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
切换语言
简体中文
繁体中文
首页 > 资讯 > 正文

疫情以后的供需面变化看通胀动态

2022-07-16 05:06:54
 
972

  

 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,疫情至今,美国和欧元区的实际产出已修复至2019年以上,美国修复的程度更强,只有日本仍在2019年的产出水平以下。

  就美国而言,对比疫情前的2019年,疫情后美国需求曲线右移、供给曲线上移,需求扩张强于供给收缩,带来了更高的物价与更高产出的结合(图43b的P1Y1组合)。对于美国而言,最好的路径是供给缓和+需求边际回落,实现温和的通胀与经济扩张(图43c的P2Y2组合)。

  对欧元区而言,相比于美国,欧元区的刺激力度更弱(缺乏财政政策协同),但供给受俄乌冲突的影响强于美国,供给收缩更强。对比疫情前的2019年(图44a),疫情后欧元区的需求曲线右移、供给曲线大幅上移,带来了更高的物价与温和增长的结合(图44b的P1Y1组合)。对欧元区而言,最好的路径是等待供给修复+需求略有回落(在今年早期,欧央行并未想要年内加息),实现温和通胀与温和增长(图44c的P2Y1组合)。

  对日本而言,与美国、欧元区不同,日本的需求曲线可能是曲折的[1]。对比疫情前的2019年(图45a),疫情后日本的需求曲线小幅右移(内需对政策刺激不敏感)、供给曲线小幅上移(日本受到的供给扰动弱于美欧),带来了相对较高的物价与产出收缩的结合(图45b的P1Y1组合)。

  但当下美联储和欧央行面临着同样的困境:

  1)通胀面临的供给冲击何时消退尚不可知,而任由负面供给长时间冲击通胀,即使是短期的负面冲击也有可能推高中长期通胀预期,进而导致趋势通胀中枢上行(通胀预期的自我实现,如美国1970-80年代);

  2)涨价压力正在大幅扩散,通胀不仅仅是高,而且还很宽,涨价压力渗入到更具粘性的核心商品和服务部门,由此,通胀压力已不仅仅是经济问题,更是一个政治和社会问题;

  3)虽然目前表明大多数发达经济体正在陷入工资-价格螺旋的证据不足,但不应低估出现工资-价格螺旋的风险,尤其是考虑到薪资大幅上涨以及一些劳动力市场机制(工资指数化、COLA条款等,使经济体更容易陷入工资-价格螺旋,让通胀变得更加顽固)变化的潜在压力[2];

  4)央行在短期内几乎无法应对供给驱动的临时价格冲击,因为货币政策影响的是总需求,而不是总供给[3]。央行只能通过单方面地影响需求,进而改变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平衡,从而影响通胀。

  因此,对于美联储和欧央行而言,只能通过货币政策大幅快速收紧,大幅杀需求来降低通胀。并且我们认为,为了防止通胀的固化,在看到通胀下来之前,央行不应该也不能停止货币政策的收紧,即便这样会大幅错杀需求,进而导致经济大幅放缓甚至衰退(图43d、图44d)。正如鲍威尔在众议院做证词所言,“要到看到明确的证据表明通胀正在以令人信服的方式下降,才会转向”。

  因为“行动太少太迟是要付出代价的”,如果不这么做,未来央行将要面对的就不是衰退,而是真正的滞胀(高通胀+衰退)。学术界对关于1970-1980年代美国通胀持续性的原因仍存争论,但基本都认为美联储在此期间既要“降通胀”又要“保经济”的政策思路,是助推美国通胀不断上行的重要因素。Ireland(2005)[4]运用新凯恩斯模型来推断1990年代中期以前的美联储政策操作隐含的通胀目标时发现,该目标从1959年的1.25%上升到1970年代中后期的8%以上,既要反高通胀又要保经济的做法,使其隐含通胀目标大幅上行。如果美联储坚持大通胀时期前的隐含通胀目标,美国在1970-1980年代期间的CPI同比峰值不会超过4%。

  因此,就美债利率而言,在中期纬度上(未来半年到一年),美国需求被超杀是大概率事件,我们认为美国资产“由股切债”依然是主逻辑,美债利率短期会先反应政策收紧和高通胀,随着中期维度美国需求被“超杀”开始得到验证,才有望进入新的下行阶段。

  外汇密探财经导航PC端应用上线,下载网址:http://www.fx007004.cyou/download_page/index.html(请在电脑浏览器复制链接打开,并下载应用)


声明:
本文内容不代表斑马投诉网站观点,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! 如涉及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我们,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作出调整!

相关文章